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

新年佛教十講之二:佛法真偽的標準

迦葉菩薩白佛言:“世尊,善哉,善哉。如來所說真實不虛,我當頂受,譬如金剛珍寶異物。如佛所說:是諸比丘當依四法。何等為四?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卷第六、如來性品第四之三
  



佛陀在入涅槃之前,特別交代後學“四依法”,用這四個標準辨別佛法的真偽,唯恐後人被人欺騙。千萬不要迷信,“這個法師名氣很大,大概沒有問題!”你要這樣想,你就錯了。名氣再大也不行,也不可靠,為什麼?要以四依法檢驗。

 四依法是佛教的四個修行原則,依照這四個原則來修行,就很容易證果、得道。反之,則很容易錯會經義,誤入歧途。這四個原則分別是: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

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,作為佛弟子,是否還堅持宣講法華楞嚴如來正法,是否真心護持法華楞嚴如來正法就是一名佛弟子的底線,是否依教奉行,就是一名真佛弟子的底線,就是佛法真偽的標準。

第一個是“依法不依人”。經云:“依法者,即是如來大般涅槃。一切佛法即是法性,是法性者即是如來。是故如來常住不變。若復有言:如來無常,是人不知、不見法性,若不知見是法性者,不應依止。”

學法,求法、修法,所求所行的都是法。依靠法可以入道。關鍵是法。凡夫所說,若能契於正法,也應信受奉行;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,但所說不契正法,於其所說,也應捨離,萬不可依靠。我們尋求善知識,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。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依人不依法——誰地位高,誰的名氣大,他就依誰,講什麼都是對的。所以依法不依人,什麼身份都不重要,只依法,只看你講得對不對。不要錯誤的認為:這位是佛學權威,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;這位是有名的法師,那位是某寺廟的住持,只按這些頭銜去分別正邪,這就是依人。應該不論這些,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,是不是契理契機,能不能講出如來真實義。《圓覺經》告訴我們,凡夫想要得成聖道,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。經云:“末世眾生將發大心,求善知識,欲修行者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。”《法華經》雲:“善知識者,是大因緣。所以化導令得見佛”。怎麼認清善知識呢?我們應從他的正知正見來印證,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。

首先,法是經典,不是菩薩造的論,不是菩薩的講記、講義和各種註釋。不要說是一般名氣大的那些人說法,我們不能相信他;即使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來給我們說法,如果他講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我們也不能相信;即便是菩薩來講經,法身菩薩、等覺菩薩來講經,若跟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等大乘了義經典不相應,我們也同樣不能相信;那如果佛來講經呢,大家要記住“佛佛道同”四個字,今佛無異於古佛,講的一定是一樣的如來藏一實相印大乘不二法理,如果今佛跟古佛講的意思不一樣,那這個佛也不是真佛,該是魔王變現來欺騙我們的。

其次,《涅槃經》講:“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,能知如來常住不變。若言如來無常變易,無有是處”。不管你什麼身份、高矮胖瘦、年紀幾何,出家在家,你要講法就得善解如來藏,宣講常樂我淨的大乘究竟真理。“若言如來無常變易,無有是處”,若無常樂我淨計常樂我淨,常樂我淨計無常樂我淨,四顛八倒之人,無有是處,絕對不是善知識。

所以一定要懂得依法不依人。“若不知見是法性者,不應依止”,我們接受佛陀教誨、聆聽佛法,是可以向法師質疑的,你有懷疑的時候,可以請法:“法師!你這個說法是根據哪一部經經文講的,佛有沒有說過?”佛要沒有說過,我們就不接受,他得有依據、有經典出處,明白嗎?法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講的。對於有些脫離經典舌燦蓮花的法師,即使他講的天花亂墜,你也不要相信他講的法。這是說明佛法經典的重要,是我們尋求解脫唯一的依靠。

再次,佛弟子當依止於如來正法,而不是依止於說法者。世間眾生善根種子成熟有早有晚,故佛菩薩因緣度眾生時間無定。有以佛身,有以菩薩身,有以聲聞、緣覺身……鬼身、畜生身等不定,以三十二應身化度眾生。“法常義者即是僧常”,你不要被出家相所迷惑,以為那個才是僧。但凡是所說法能引導眾生覺悟本心,徹悟實相,由此證悟空身、空心、空性、空法者,即是善知識。不可執著於相,執著於人。自己要把握底線,用智慧去分辨。“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。不應給施禮拜供養。若知是人受畜八法。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。若於僧中有破戒者。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”。
自己要把握底線,有所為有所不為,有所依有所不依。

第二個是“依義不依語”。經云:“依義不依語者。義者名曰覺了。覺了義者名不羸劣。不羸劣者名曰滿足。滿足義者。名曰如來常住不變。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。法常義者即是僧常。是名依義不依語也。”

首先,如來所說經法,皆是方便,引導法門,如水洗塵,似病與藥,令證心空法了,病退藥除。不可法執,乃至於執著文字相。

義,是意義。語,是語言文字。為什麼依照意義而不依照語言文字呢?因為語言文字很麻煩,有時候語義模糊或者有歧義,有時候一個東西有好幾個名稱,或者一個名稱有好幾個意思,你必須依照上下文以及當時的環境、文化背景去判斷語言文字的真義。如果你是依語不依義,以為“同樣的文字就是同樣的意思,同樣的事物一定要用相同的文字來表達”,​​就會發生很多問題。如果說現在問一個學者,你問他說:“我們要依照語言文字,還是要依照語言文字的真正意義?”你猜他會怎麼說?他會說:“我們要依照意義,而不依照語言文字。”二十世紀有一門新的學問叫語意學,語意學有提到這個問題,他們也承認依義不依語。所以這個原則,學術界也會承認。

依義不依語者,語是語言,義指實義,即是中道第一義諦。諸法實相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真正表達的,只是作為標月指。所以對於經裡的文句,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,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。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,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。所以禪宗說“死於句下”,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執死了。所以不應該依語言,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。

其次,何等語言所不應依?所謂:諸論綺飾文辭,如佛所說無量諸經。貪求無厭,多姦諛諂。詐現親附,現相求利。經理白衣,為其執役。又復唱言:佛聽比丘畜諸奴婢、不淨之物--金銀、珍寶、穀米、倉庫、牛羊、像馬,販賣求利,於饑饉世憐愍子故,聽諸比丘儲貯陳宿,手自作食,不受而啖,如是等語所不應依。

菩薩造的論,講得三五部經的法師出的講記、講義和各種註釋,統統都叫做“諸論綺飾文辭”。我們隨喜讚歎諸位法師的弘揚正法功德,但是論不能代替經,法師的責任也是引導眾生去深入經藏,去理解經藏,聞法解脫的,是要引導眾生入佛知見,而不是讓眾生去執著你的論或者講記,自大狂妄的認為“如佛所說無量諸經”一般,乃至“經理白衣,為其執役”。

再者,就是求利之語不能依。畜諸奴婢、不淨之物、不受而啖等語皆不能依,不管他是什麼身份,對於錯誤的指令不能執行。

最後,“法常義者即是僧常”,你不要被出家相所迷惑,以為那個才是僧。“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,如是之言所不應依,是故依義不依於語”,不管你什麼身份、高矮胖瘦、年紀幾何,出家在家,你要講法就得善解如來藏,宣講常樂我淨的大乘究竟真理。“若言如來無常變易,無有是處”,若無常樂我淨計常樂我淨,常樂我淨計無常樂我淨,四顛八倒之人,無有是處,絕對不是善知識。但凡是所說法能引導眾生覺悟本心,徹悟實相,由此證悟空身、空心、空性、空法者,即是善知識。不可執著於相,執著於人。

第三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佛陀告訴我們,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?簡單地說,不了義法是簡單易懂,可以將就著用,但是不准確的法則;了義法則是複雜難懂,但是很精確,不會被極端事例推翻的法則。以物理學來說,傳統物理學相當於不了義法,相對論、量子力學相當於了義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尖端的物理學,與一般的常識,差距非常大,而且很不好懂。所以,教小學生、教中學生,不能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。你得到大學的時候,才能跟他們講:“以前跟你們講的那個有點問題,現在你必須按照修正之後的道理才是對的。”

比方說,一輛車時速六十公里,另一輛車時速五十公里,兩輛車相撞的力量,相當於一輛車以時速一百一十公里去撞牆壁。中學的物理學會這樣教你。但是在相對論裡頭這個規則就被修正了。因為在相對論裡頭,所有的相對速度不能超過光速,所以如果今天有一個光子或者是電子,以光速從北往南,然後另有一個光子或是電子以光速從南往北,你還用以前的方法,說它們的相對速度是兩倍的光速,就會錯得很離譜。但是在中學裡頭還是繼續那樣子教,繼續教你兩輛車相撞的時候,它們的相對速度就是兩個加在一起。

然後你去問學者:“如果說一個道理有究竟的,有不究竟的,我們要依止究竟的法則,而不依止不究竟的法則。”他們會不會同意?他們也會同意。因為物理學就是這個樣子,非常地明顯。你跟教育學家講,他們也會同意:“教小孩子一定要淺顯易懂,為了求淺顯,只好犧牲一點精確。”也就是說,教小孩子要用不了義法,教大人要用了義法,是不是這樣子?

第四,依智不依識。智是智慧的智,識是認識的識。簡單地講,就是依於現量,不依比量跟正教量。所謂的現量,就是現前觀察所得。比方說,剛才我講一塊錢,眼睛看到的,這是現量。你現在眼睛看到我握拳,我手張開,你看到有幾根手指頭,這都是現量。但是很多東西,我們沒有現量,所以要依賴正教量。比如經中所說極樂世界的存在,那個是正教量。正教量我們的定義是:有實證經驗的人告訴你他所見的事實,你所產生的理解。?

佛陀,釋迦牟尼,他親自到過極樂世界,他知道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地美好。因為他親見的關係,他就告訴我們,我們聽了以後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。而且他還知道眾生要怎麼往生到極樂世界,對我們來說,這個也是正教量。極樂世界不是任何人想去就可以去的,不是說乾了一輩子壞事,臨死的時候隨便說一句“我要去極樂世界”就可以往生的。去極樂世界是有規則的,你得念佛,完全不念佛的人去不了。如果是壞事幹太多了,福德因緣不夠,也去不了。或者雖然有念佛、你有福德,但是你不想去,也去不了。你覺得還是留在人間比較好,那去不了。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有規則的。

極樂世界是一個事實,怎麼樣去極樂世界是一個規則,這個事實和規則被佛陀親自驗證了,對佛陀來講叫現量;然後他告訴你,他所講的話稱為正教,你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。

開宗立派的祖師與居祖位之大德,都是位居四依,所創立之教觀深符佛意,依之修行必得解脫。宗門之大德未破本參之前決不看教,教下法師未開圓解之前,皆依祖師教觀自利利他,謹守家法不敢私心自任深恐貽誤眾生,以比量依通而達現量智通,是為千聖同途之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

未法之所以邪師流行,不外兩點,一者不解教觀,不解不遵“人四依”,以凡夫之世智辯聰妄解佛法,各出手眼各自矜高,雖然言之成理不犯邏輯錯誤,但與諸法實相了無干涉,完全落入意識形態當中,善根深厚者則久後轉入教觀,善根淺薄又我慢矜高者速入邪途。

二者不明不遵佛制律行,比丘不行比丘事,居士不安居士位,尊卑不分高下失秩,不但不得弘法與護法之功,反而站在世俗無信仰者之立場,呵佛罵祖破壞清淨僧團,敗壞祖師之家風,爭做獅子蟲,以成就黑業為榮。

有人也許會困惑說,如果不學教觀,不遵律行就無法修學成就嗎?答案是肯定的,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,能自學成才者並非絕對沒有,有是萬里挑一甚至是十萬人中只出一人,極為稀有。世間之所以邪師橫行,就是因為不重“人四依”所以無法落實“法四依”,沒有權衡是非之標準,才導致群魔亂舞各說各話。

也許有人擔心說,如果以教觀為依據,佛法豈不僵化了,失去了他它應有的活潑了,須知大可不必為此憂心,經中五百阿羅漢各說解脫法,世尊皆印定不異,維摩詰與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,文殊讚歎善哉,二十五圓通各陳修因,世尊印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。只要真見法,真正得入自心大光明藏,則知諸祖所言,天下老和尚舌頭,盡皆海印發光顯此現前一段光明而已,無二無差別,聖說法聖默然,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






原文閱讀


本站內容源自各網絡,經編輯整理流通分享。圖文影音等檔案之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所有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影音原創作者或網站。
若引用不當或有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告知刪除,感恩!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