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

新年佛教十講之一:真正的佛教

真正的佛教

佛陀在《別解脫經》中,給了我們一個現成的答案:“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”也就是說,行持一切善法,斷除一切罪惡,調伏自己的心,真正的佛教就是了解究竟的慈悲和智慧。

真正的佛教是一種教育,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,是佛陀對宇宙間所有眾生的教育與轉化。
佛陀,是我們這世界(娑婆世界)上,一個洞悉宇宙人生真相,並與宇宙人生的真相融為一體的智者。
佛陀,是我們這世界(娑婆世界)上,一個真正認識宇宙人生的原理和規律的智者。
佛陀,是我們這世界(娑婆世界)上,一個自覺地、自動化的、了無痕蹟的,遵循並按照自然規律(宇宙人生的原理和規律)生存、生活的智者。
  

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非常甚深廣大,在我們短暫的人生當中很難於完全精通。但只要是有信心和智慧,有一個在一生之中也能夠成就的簡單法門,總括起來有:

佛教是智信,不是迷信
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、無上的大悲,是智悲雙運的一種信仰。
儘管個別信佛的人可能帶有迷信色彩,但這並不是佛教的過失,而是人的過失。
佛陀從初發心到積累資糧,直至最終現前無上佛果,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,恆時都是以轉迷成智為目標。佛陀還親自告誡弟子:“不知佛而自謂信佛,其罪尚過於謗佛者。”

佛教是科學,不是飄渺
佛教雖說是一種宗教,佛教也可以說是一種科學,但真正的佛教,更是一種智慧。佛教最核心的是什麼?就是要通達勝義諦和世俗諦,也即現象與實相,真正地明白佛教教義,才是真正的學佛。
大多數佛教徒是這樣,剛學佛時,佛在眼前;十年以後,佛在西天。這就是信心不夠堅穩的表現。讓信心堅定的方法,就是聞思修,從而對實相產生堅定不移的、沒有任何人能夠奪走、偷走、搶走的信心。

佛教是兼善,不是獨善
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,只是燒香拜佛、搞些簡單儀式。實際上,佛教的真正內涵是度化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,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來攝受他們。這樣的精神和行為,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行善之舉。
佛教所體現出來的大悲心,其範圍不僅僅只限於人類,而是將所有眾生都當成自己的父母來對待。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偉大,只要稍微了解一下,就可以完全體會到。

佛教是入世,不是厭世
信仰佛教,並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後,萬念俱灰、走投無路之下,才選擇學佛乃至出家的。
現在有些人認為學佛就是避世,這完全是一種誤解。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,就算為了一個眾生離苦得樂,哪怕付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,甚至入地獄感受無量痛苦,也都心甘情願。那世間上的一點區區小苦,又怎麼不能忍受呢?

佛教是無量,不是有限
佛教承認來世存在,不認為“人死如燈滅”——死後猶如火滅了、水乾了、燈熄了一樣一無所有。
佛教認為:生命在無邊的輪迴中,會一直延續不斷、不停流轉,故我們要為了來世的長久安樂著想,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暫時苦樂。
應該說,佛教比世間學問更甚深,世間學問尚且要學十幾年,佛教更不能只看幾本書就自以為通達了。現在不少人看了幾頁佛書,就開始斷章取義,對佛法一知半解使信口開河,顯然這種行為很不可取。

佛教是皈依,不是虛無
皈依三寶後即有三十六尊善神及其眷屬,日夜守護其人,令其安樂。
發心是佛教里大乘和小乘的分界點,發心即是要立下為度化無邊眾生而成佛的誓言。眾生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生死輪迴,其間互相作了無數次的父母,舉目所及,皆為自己父母的轉生,雖則形像有變,往昔養育自己之恩情未滅,故應幫助、度化他們成佛,獲得最無上的安樂與幸福。發菩提心主要應持守的戒條,就是不捨棄眾生並且努力行持六波羅蜜,這樣發心的功德無量無邊,如《父子相會經》所說:“如諸眾生界無量,發心功德亦無量。 ”

佛教是懺悔,不是買保險
入了佛門以後要精進地懺悔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有的罪業,包括能回憶起來的,也包括所有不能回憶起來的罪業。如果不懺除罪障,就無法從輪迴的痛苦中得到解脫,所以要用各種修法來懺悔業障,令其清淨。

為了成就無上佛果,懺罪之後就要積極地積累資糧,供養諸佛菩薩,用這種方法可以積累無窮的福德資糧,誠信因果輪迴、觀修無常、斷除傲慢,以生起清淨的智慧。這是成佛的必要條件,就像只有在深厚的沃土上才能生長出參天大樹一樣,不是人生買了保險,終身無憂慮。






原文閱讀


本站內容源自各網絡,經編輯整理流通分享。圖文影音等檔案之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所有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影音原創作者或網站。
若引用不當或有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告知刪除,感恩!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