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

新年佛教十講之六:法門選擇的差異與契機

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,學佛的先決條件是:“一、深信因果;二、嚴持戒律;三、堅固信心;四、決定行門”。可見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對我們的修行是何等的重要。而佛法浩瀚,有八萬四千個修行法門,往往令不少初學者望著如此眾多的法門無法選擇。

 選擇法門的尷尬
佛教化眾生的目的只有一個:讓眾生離苦得樂,出輪迴證涅槃。但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,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來讓我們選擇,那麼哪一個法門是你能打開的呢?很多人在選擇法門過程中經歷一個痛苦的時期,有說是來源於生生世世積累的功德和修行的基礎,不是我們決定的。就像一個醫生學了很多方子,不是病人來了哪個方子都針對他,要針對自己的習性,針對自己所存在的問題,我們能不能接受,能不能升起恭敬心,能不能聽明白,能不能受益,能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。
如果我們能深入進去,能領悟到佛意,那這就是適合我們的法門。如果不是這樣,那這個法門就不適合我們。換句話說,這個“法”不適合我們,也就是說這味藥不適合我們,我們不是這個病。
我們要選擇法門,如果沒選​​擇對,這一生不會受益,也不會安心。那我們這一生,到底哪個法門最適合我們?誰也不知道,師父也不知道,我們也不知道。只能自己去遇,就看你的機緣了,成為選擇法門的尷尬。

法門調整依據
佛教傳入中國後,能夠流傳到現在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只有禪宗、淨土宗、密宗。大部分常見的修行法門都有一定的傾向性,都需要修行者不斷調整至與該法門的特性一致。通常選擇法門的時候有兩種方式,一是按照自己的喜歡去選擇,也叫習氣選擇,套用因緣方便說,以喜好決定法門。二是按照適合自己了脫生死來選擇,哪一個法門能幫助我們這一生了脫生死、出離三界,我就選擇哪個法門。
前者為方便為先,後者為目的為先,顯然效果會大不相同。
如果說要根據自己喜歡去選擇法門,有可能選擇錯了,這一生導致又了脫不了生死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選擇了正確的法門以後,要知道堅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如果說有難度了,那是自己出問題了,大家一定要記住,不是這個法門出問題了。好多人遇到難關了,不去找自己的毛病,卻埋怨這個法門不適合自己,又丟掉了這個法門。假如說這個法門是淨土法門,你這一生就不能了脫生死了,你把它丟掉了,那你這個虧豈不是吃大了嗎?所以大家在選擇上一定要理智,不能感情用事。

契機決定差異
佛教各個宗門修行佛法的次第、層次都不是一樣的,要根據你所修行的法門,來回答你。我們學佛人常常面對種種宗派,種種法門時便有些措手不及。
古德云:“佛事門中,不捨一法。取一法不是佛法,捨一法亦非佛法。”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十分重要,然而選擇法門,並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分別念來選,而最好是依權威的祖師大德的開示,或聖人名師的指引而作抉擇。
印光大師《淨土決疑論》云:“藥無貴賤,愈病者良。法無優劣,契機則妙。在昔之時,人根殊勝,知識如林,隨修一法,則皆可證道。即今之世,人根陋劣,知識稀少,若捨淨土,則莫由解脫。”
印祖這裡指出,我們選擇修行法門時,最終要的是考慮兩方面內容。對此我們要先斷疑,再選擇、終抉擇。
首先,我們需要解讀的是“藥無貴賤,愈病者良。法無優劣,契機則妙”。印祖這四句十六個字非常重要,直接指出我們選擇法門的時候,要選擇一個契機的法門。
法門很殊勝,能契理當然很好,但是同時還要契機,這更加重要。如果法門雖然契理,但是不合自己的根基,這也不行。所以法門選擇的第一步就是要契機。


避免盲修瞎練
我們學佛人特別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盲修瞎練。
常犯錯誤一:東跑西顛
很多學佛人都是,今天跑這個道場,明天跑那個寺院。一遇到藏地來的法師,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去求灌頂,也不懂灌頂究竟是怎麼回事。
今天學這個法,明天學那個法,沒有具體的、固定的修持方法。
常犯錯誤二:好高騖遠
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?什麼是真正的菩提心?怎樣皈依?怎樣發心?……
有的學佛人很是輕視這些基礎的修法,上來就開始觀修,還很傲慢地認為自己很有知識、很有智慧。
我們做什麼事都應該是一步一個腳印,學佛也是如此,都是靠一步一步修來的,沒有人能一下子成佛。
常犯錯誤三:自搞一套
沒有老師(法師或聖人)做指點,不看佛經,不親近寺院,自己在家盲修瞎練,自搞一套,這樣的修法很是危險。
我們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法門,從而一門深入,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踏踏實實走的路。

第一法門為適合
八萬四千個法門對治的是眾生八萬四千種的煩惱,每一個眾生都有著各自的煩惱。那麼,能夠對治自己煩惱的法門,可稱為第一法門,也可以理解成為是最對治的法門。
猶如我們去醫院裡面看病,什麼樣的毛病對應什麼樣的治療藥。我們絕不會眼睛疼,醫生給我們開治療頭痛的藥,而是對症下藥地給我們開藥。
佛法與煩惱的對應方式,正如同我們去醫院看病醫生給我們開藥一般。我們也常常稱佛法為藥,佛陀是給我們治病的醫生。
所以,能把我們的病治好的,就是第一法門。不能治好我們的病,再好的法門也談不上第一。因此八萬四千法門之中,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法門。
不求第一法門,不求最靈法門,只求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,並踏踏實實地踐行佛陀的教言,我們才能離“解脫成佛”更進一步。

附:夢參老和尚開示:選擇適合自己的學佛法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在學佛之後。很多道友總感覺自己所學的不夠。了解的不夠透徹。經典看的不夠豐富。
以念經來說,念一部經嫌少,念兩部經又嫌太長,聽說《華嚴經》最圓滿,就只念《華嚴經》。反正越大越圓滿。至於受灌頂也是要受大圓滿的灌頂,這是貪心,想多累積功德。
這樣好嗎?總以為自己學的,所用的功課不夠,其實不是這樣的,我們知道的已經不少了,可是缺乏什麼呢?缺乏實際的行動力。沒有一件一件地把我們所知道的實行;不去實行,你就不能證得,不能證得,你等於沒有得到。
所以我們其實知道的夠多了、我們知道的事情雖然很多,但所做的事情卻很少,至於證得的部份就更談不上了,為什麼呢?因為你具足煩惱!所學、所念的跟你的心、你的性體結合不起來,沒有真正去修行。
我以前也是非常好奇,總想找個竅門。不然我不會從大陸跑到西藏去,我還是一個人跑到西藏去的。我也想尋找一個快捷方式,可以方便一下成佛。也不要參禪,也不要念佛。念個咒就行啦!我到了西藏之後,共持了幾十年的咒。現在也還沒有成佛。
專門持咒也是修法的要門,你先得自存己德,把你自己的德行看一看,以自己的福德。智慧、能夠接受到哪一個階層的法。踏踏實實的照著去修,能得到現世的安樂。這就好比你想要上高級餐廳,荷包裡得有那麼多的錢,如果沒有那麼多錢,在小攤上隨便吃吃也可以,能夠不餓肚子就可以了。
如何選擇法門呢?你得選擇適合你自己的,你感覺到哪一種方法你學得很高興、很愉快,很有心得。你就堅持這種方法不要放棄。不要聽到別人的指正,你就又改變主意。持續地做下去就好了,但是得精進,疲疲塌塌,懈懈怠怠地就想成佛了生死啊?你就是想求發財都不容易啊!

夢參老和尚開示
在學佛之後。很多道友總感覺自己所學的不夠。了解的不夠透徹。經典看的不夠豐富。
以念經來說,念一部經嫌少,念兩部經又嫌太長,聽說《華嚴經》最圓滿,就只念《華嚴經》。反正越大越圓滿。至於受灌頂也是要受大圓滿的灌頂,這是貪心,想多累積功德。
這樣好嗎?總以為自己學的,所用的功課不夠,其實不是這樣的,我們知道的已經不少了,可是缺乏什麼呢?缺乏實際的行動力。沒有一件一件地把我們所知道的實行;不去實行,你就不能證得,不能證得,你等於沒有得到。
所以我們其實知道的夠多了、我們知道的事情雖然很多,但所做的事情卻很少,至於證得的部份就更談不上了,為什麼呢?因為你具足煩惱!所學、所念的跟你的心、你的性體結合不起來,沒有真正去修行。
我以前也是非常好奇,總想找個竅門。不然我不會從大陸跑到西藏去,我還是一個人跑到西藏去的。我也想尋找一個快捷方式,可以方便一下成佛。也不要參禪,也不要念佛。念個咒就行啦!我到了西藏之後,共持了幾十年的咒。現在也還沒有成佛。
專門持咒也是修法的要門,你先得自存己德,把你自己的德行看一看,以自己的福德。智慧、能夠接受到哪一個階層的法。踏踏實實的照著去修,能得到現世的安樂。這就好比你想要上高級餐廳,荷包裡得有那麼多的錢,如果沒有那麼多錢,在小攤上隨便吃吃也可以,能夠不餓肚子就可以了。
如何選擇法門呢?你得選擇適合你自己的,你感覺到哪一種方法你學得很高興、很愉快,很有心得。你就堅持這種方法不要放棄。不要聽到別人的指正,你就又改變主意。持續地做下去就好了,但是得精進,疲疲塌塌,懈懈怠怠地就想成佛了生死啊?你就是想求發財都不容易啊!








本站內容源自各網絡,經編輯整理流通分享。圖文影音等檔案之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所有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影音原創作者或網站。
若引用不當或有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告知刪除,感恩!阿彌陀佛!